张国焘学历不低,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,在五四运动中也积极表现,展现出早期的革命热情。
青年毛泽东在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,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,彼时的他处于一种打工状态,但凭借着热爱阅读的好习惯,得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赏识。
李大钊还为毛泽东办理了读书证,让他得以旁听众多名师的讲座。然而,毛泽东在课上的发言却遭到北大一些学生的反感,他们认为毛泽东只是个旁听生,不应该在这里“抢风头”。
1919年,张国焘在拜访李大钊时,见到了毛泽东。那时的张国焘只是微微点头,并未搭理毛泽东,这一细节似乎也为后来两人的复杂关系埋下了伏笔。
1935年,红一、四方面军会师,张国焘大张旗鼓地安排欢迎仪式,排场之大引起许多同志的不满。
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,张国焘表面同意北上战略方针,实则心怀鬼胎。当各路红军按计划行动时,他以各种借口拒绝执行中央命令,妄图南下。
毛主席敏锐地指出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但野心不小,张闻天也预言张国焘会分裂。果然,张国焘反对北上,鼓吹南下,甚至发出密码电报要开展党内斗争。
党中央到达陕北后,仍以极大耐心做张国焘的工作,希望他回归正途,但张国焘却在1937年接受党内批判时,在拜黄帝陵之际突然叛变投奔国民党。
张国焘的“厉害”之处,一方面在于他可能嫉妒毛主席,不承认毛主席执掌大权。
另一方面,他自私自利,没有一颗“善心”。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恩来,对于让毛主席进入决策层一事,周恩来展现出了高瞻远瞩和博大胸怀。此外,张国焘的叛变也充分说明他意志不坚定。
整所谓,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张国焘的行为完全背离了君子之道。
他在革命的关键时刻,为了一己之私,置党的利益、人民的利益于不顾,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
他本有机会成为革命的功臣,却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张国焘的错误选择成为了一面镜子,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坚定信仰,不忘初心,始终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。
背离人民,终究会被历史淘汰,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本领,首先心应该是正的。
据说,1961年,当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员找到张国焘,提出每月付给他2000港币撰写回忆录时,处于生活窘境的他答应了这个请求。自此,张国焘开始闭门写作,那洋洋百万言的《我的回忆》,成为了他叛党41年后唯一留下的东西。
凭借这部回忆录和与美国人的合作,张国焘收获了一笔稿费,暂时缓解了生活困境。随后,他与妻子带着全部积蓄,离开香港,辗转来到美国,开始了隐居生活。然而,命运似乎并未放过他。1974年中美建交,张国焘又惊惶地前往加拿大,先是住在大儿子家中。
1977年,已至耄耋之年的张国焘突然中风,右半边身体瘫痪,从此卧床不起。当时多伦多的老人病院条件并不好,护工人手不足,根本忙不过来。张国焘在这样的环境中躺了两年多。
1979年12月2日,一场大雪过后的寒夜里,张国焘在没有暖气的病床上孤独地断了气。
一失足成千古恨。张国焘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选择了错误的道路,背离了自己的信仰和同志,也注定了他晚年的凄凉结局。